新聞分類:行業資訊
2014年年中,85歲的趙爺爺住進了自己家對面的樂齡養老站。由于中風導致半身不遂,他已基本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?!叭胝尽苯鼉赡?,在養老護理員的專業照顧下,不僅趙爺爺的心情和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,過去長期壓在他老伴和兒女身上的重擔也減輕了很多。趙奶奶隨時都可以來探望他,天氣好的時候兩個人還可以一起在小區里曬太陽。
但讓趙爺爺的家屬略微“耿耿于懷”的是,由于資金成本和人力成本的限制,養老站內無力設置醫護室,而根據基層衛生的相關規定,沒有醫護室,即使是輸液這種簡單的醫療措施,也不能在養老站進行。因此,一旦趙爺爺出現身體不適,就得由護理員送去社區的衛生站,如果稍微嚴重一點,還要折騰到醫院去。
“養老站的老人大多體弱多病,因此常常出現由于醫療需要而被迫‘挪窩’的現象。無論從財力、人力還是政策來看,我們這樣的基層養老站要做到醫養結合都面臨很多困難?!?月17日,在國家衛生計生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主辦的“養老服務醫養結合能力建設研討會”上,北京市石景山區樂齡老年社會服務中心創始人王艷蕊告訴記者。
截至去年年底,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達到2.12億,占總人口的15.5%,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越來越明顯。但根據去年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發布的《養老機構發展研究報告》,目前我國養老機構平均空置率達到了48%。由于各方面的限制,目前我國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相對處于割裂狀態,一邊是大醫院“壓床”,一邊是養老機構“床位空置”的現象十分常見。
為了解決這一困境,目前全國各地已開始試驗多種醫養結合模式,并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與會專家表示,由于經費投入、保障制度、服務主體等方面標準的缺乏,養老與醫療的結合仍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失能老人已達4000余萬
老人,是這10年來王艷蕊打交道最多的人群。據她介紹,服務中心的前身是她在2006年發起的“樂齡合作社”。作為一個致力于助老服務的志愿機構,合作社里的志愿者會不定時上門探訪社區內的高齡空巢老人,為他們打掃衛生或者準備飯菜。
但王艷蕊很快發現,隨著北京石景山社區內老年人比例的不斷增長,志愿服務很難滿足這些老人的需求:“尤其是社區內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,他們需要護理人員專業、長期的照顧,但志愿者無論在技術或時間層面都難以達到這樣的要求?!?/span>
這樣的問題并不僅僅存在于北京石景山社區。在此次研討會上,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與護理處處長李大川表示,伴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總數量的增加,失能老人的數量也在持續攀升,目前已經達到了4023萬人。
意識到養老也需要專業化后,2011年,王艷蕊注冊了“樂齡老年社會服務中心”,開始在石景山區的成熟社區內嘗試小型綜合養老模式。目前,樂齡已經建立了4個小型養老站,根據社區內老人的不同類型,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日托、全托服務,同時為普通高齡老人提供上門服務。據王艷蕊介紹,現在每個養老站可以同時接待10位全托老人,每天能提供50人次的上門服務?!鞍佯B老站植入社區之中,既方便家人探視,也讓老人可以不離開熟悉的環境,這是樂齡養老模式最大的特點?!?/span>
隨著養老服務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,與樂齡類似的各類養老模式與機構也快速增長。據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副主任甄炳亮介紹,按照“以居家為基礎,社區為依托、機構為補充”的養老思路,截至去年年底,全國養老床位總數已達到669萬張,平均千名老人30.2張。此外,農村互助養老設施也已達到4萬多個。